这二十二个人都完成了他们的任务:皋陶(gāo yáo)负责司法,判案公正,老百姓都心服口服;伯夷负责礼仪,上下级都懂得礼让;垂负责工匠,各种工匠都能发挥他们的技能;益负责管理山林湖泊,山泽都得到了开发;弃负责农业,各种谷物都按时茂盛生长;契负责教育,百姓之间亲近和睦;龙负责接待宾客,远方的人都来拜访;十二个地方长官执行任务,九州之内没有人敢不服从;只有禹的功劳最大,他开拓了九座大山,疏通了九个大湖,治理了九条大河,确定了九州的边界,各地都按照他们的职责来进贡,没有失职。国土方圆五千里,一直到边远地区。南边安抚了交阯(jiāo zhǐ)、北发,西边安抚了西戎(róng)、析枝、渠廋(qú sōu)、氐(dī)、羌,北边安抚了山戎、发、息慎(xī shèn),东边安抚了长(cháng)、鸟夷,四海之内的人都敬仰帝舜的功绩。于是禹就举办了九招的音乐会,吸引了各种奇异的宝物,连凤凰也飞来跳舞。天下的明德都是从虞帝舜开始的。
舜二十岁时因为孝顺出了名,三十岁时被尧提拔,五十岁时开始代理天子的事务,五十八岁时尧去世,六十岁时接替尧成为皇帝。舜当了三十九年的皇帝后,在南巡的时候在苍梧去世。他被安葬在江南的九疑山,这个地方叫做零陵。舜当上皇帝后,打着天子的旗号去看望他的父亲瞽叟(gǔ sǒu),表现得非常恭敬,就像一个孝顺的儿子一样。他封他的弟弟象为诸侯。舜的儿子商均也不成器,所以舜提前向天推荐了禹作为继承人。舜在位十七年后去世。三年的丧期结束后,禹也像舜当初让位给尧的儿子一样,让位给舜的儿子,但是诸侯们都归顺了禹,于是禹成为了天子。尧的儿子丹朱和舜的儿子商均都分到了土地,用来祭祀他们的祖先。他们穿着相应的服装,礼乐也按照规矩来。他们以客人的身份去见天子,天子不把他们当作臣子,表示不敢专权。
从黄帝到舜、禹,他们都是同一个姓,但是各自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号,用来显示他们的美德。所以,黄帝被称为有熊,帝颛顼(zhuān xū)被称为高阳,帝喾(kù)被称为高辛,帝尧被称为陶唐,帝舜被称为有虞。帝禹成为夏朝的君主后,又另外取了姓,姓姒(sì)。契建立了商朝,姓子。弃建立了周朝,姓姬(jī)。
太史公说:很多学者都提到五帝,这是很久远的事了。但是《尚书》里只记载了从尧开始的事情;而各家学派谈到黄帝,他们的文字不够规范,那些有学问的人也难以说清楚。孔子传下来的关于宰予问五帝的德行和帝的姓氏,有些儒生也不传这些内容。我曾经西边到了空桐,北边过了涿鹿,东边到了海边,南边游历了江淮,每到一个地方,老人们都会经常提到黄帝、尧、舜的故事,各地的风俗教化虽然不同,但总的来说,还是和古书里写的差不多。我看《春秋》、《国语》,里面对五帝的德行、帝的姓氏有明确的记载,只是没有深入研究,这些记载都不是虚的。虽然有些书缺失了,但它们的内容时不时能在其他书里看到。如果不是好学深思,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,确实很难对那些见识浅薄、知识匮乏的人说清楚。我把这些都整理出来,挑选了其中最规范的文字,所以写成了这本书,放在最前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