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禹,名字叫文命。禹的父亲叫鲧(gǔn),鲧的父亲叫帝颛顼(zhuān xū),颛顼的父亲叫昌意,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。禹是黄帝的曾孙,也是帝颛顼的孙子。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成为皇帝,都是做臣子的。在帝尧的时候,大洪水泛滥成灾,淹没了很多山陵,百姓们非常忧虑。尧想找一个能治水的人,大臣们和四方的首领都说鲧可以。尧说:“鲧这个人不可靠,会毁坏家族,不可以。”四方的首领说:“现在没有比鲧更有才能的人了,希望帝尧能试试他。”于是尧听从了四方首领的建议,让鲧去治水。鲧治水九年,洪水还是没有止住,工程没有完成。于是帝尧又开始找人,这次找到了舜。舜被提拔上来,代理了天子的政务,去巡视四方。舜看到鲧治水没有成效,就在羽山把鲧处死了。天下人都认为舜的处罚是正确的。于是舜提拔了鲧的儿子禹,让他继续鲧的治水事业。

尧去世后,帝舜问四位部落首领说:“有谁能继续完成尧未完成的事业,让他担任官职?”大家都说:“伯禹可以担任司空,能完成尧的功业。”舜说:“唉,确实!”然后命令禹:“你去治理水土,一定要努力啊。”禹行了拜礼,表示要让位给契、后稷、皋陶。舜说:“你去忙你的工作吧。”

禹这个人聪明又勤快;他的品德正直,不违背正道,他的仁慈让人感到亲切,他说的话值得信赖;他的声音成为标准音律,他的行为成为标准尺度,他的行为举止都是别人模仿的榜样;他勤勉且庄重,成为人们遵循的规则和纪律。

禹就和益、后稷一起遵照皇帝(帝舜)的命令,让诸侯和百姓动员起来,一起努力工作,平整土地,测量山脉,标记树木,确定高山大河的位置。禹因为自己的父亲鲧治水失败被杀,感到很难过,于是他努力工作,费尽心思,在外面工作了十三年,即使路过家门口也不敢进去。他穿得很简朴,吃得很简单,对鬼神表现出极大的敬意。他住的房子也很简陋,把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挖沟渠上。他根据地形的不同,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:陆地上坐车,水路上乘船,泥路上用橇,山路上用檋(jú,一种登山工具)。他身边总是带着测量工具,左手拿着准绳,右手拿着规矩,按照四季的变化,开发了九州,开通了九条大道,筑坝九个大湖,测量了九座大山。他让益给百姓们分发适合在湿地种植的稻谷,命令后稷给百姓们提供稀有的食物。如果食物不够,就从有余的地方调拨一些给不足的地方,以保证诸侯们的食物供应均衡。禹还巡视各地,看什么地方适合生产什么,以及山川的便利条件,以此来决定各地应该进贡什么。

禹治水的行程从冀州开始。冀州:他先治理了壶口,接着整治了梁山和岐山。然后整修了太原地区,一直工作到岳阳。在覃怀地区取得了成效,一直治理到衡漳。那里的土壤是白色的,质量很好。赋税属于上上等,田地属于中等,常山和卫国都已经顺从,大陆泽也已经治理好了。鸟夷地区的人穿着皮制的衣服。从右边的碣石入海。这里的“碣石”(jié shí)是指古代海边的一种标志石。

济水和黄河之间的地区叫做兖州:九条河流已经被疏导,雷夏已经变成了湖泊,雍水和沮水汇合在一起,桑树茂盛的地方已经可以养蚕,于是人们得以从丘陵地带搬到平地上居住。那里的土壤是黑色的,很肥沃,草木茂盛。田地属于中等偏低的等级,赋税是按照正常标准征收的,经过十三年的治理才达到这个状态。他们进贡的物品有漆和丝,还有装在筐里的编织工艺品。这些贡品通过济水和漯水运输,也通过黄河流通。这里的“沇州”(yǎn zhōu)是古代州名,即兖州;“雍”(yōng)是指雍水;“沮”(jǔ)是指沮水;“繇”(yáo)是指茂盛。